清华经管EMBA2022年校庆之走进中核·经管两会声音暨清华经管EMBA成立二十周年活动举行
2022-04-26 16:31 | 太奇MBA网
管理类硕士官方备考群,考生互动,择校评估,真题讨论 点击加入备考群>>2022年4月22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1周年、清华经管学院建院38周年之际,清华经管EMBA2022年校庆之走进中核·经管两会声音暨清华经管EMBA成立二十周年活动举办。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弗里曼讲席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白重恩,副院长薛健教授,EMBA教育中心主任贾莉以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经管EMBA2006级北京校友会会长、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中核工程公司顾问刘巍出席活动并讲话。40余位在京清华经管EMBA校友会会长和秘书长与来自线上的全国各地近5000位校友参与活动。
活动上,白重恩、刘巍分析“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讲述“国之重器:核与碳中和”,为校友们带来了鞭辟入里的讲解。
白重恩结合今年两会和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围绕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分配概念、怎样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如何实现“双碳”目标三个问题进行讲解。他提到“零次分配”的概念,表示“零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之前,对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土地、数据要素、生态要素在内的某些要素或权利来进行分配,使人们在起点上有更加均等的机会。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需要监管者和企业探索一种既保护创新动力,又保护投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消除系统性风险隐患的方式。关于“双碳”目标和自己的两会提案,白重恩指出:“我的建议是把碳排放的额度发放给消费者而不是电力企业。由电力企业在交易市场上从消费者手中购买这些额度,同时我们还要允许电价能够根据成本相应调整。”碳排放权交易是重要市场机制,用好市场机制,可以高效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
白重恩发言
刘巍分享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核能发展战略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现“双碳”的时间更短、难度更大。核能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小的发电技术之一,作为近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可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重要支撑。截至2021年,核能利用已被包括中国、英国、美国等在内的19个国家纳入碳中和方案。“华龙一号”被誉为“强国重器”,是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随着“华龙一号”并网发电和“国和一号”开工建设,中国核电技术正式进入世界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双碳”目标将促使核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进一步加快,在发电、供热、制氢、动力等方面为整个能源系统承担枢纽性作用。
刘巍发言
薛健以“弦歌不辍,芳华待灼”为主题介绍了清华经管EMBA 20年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0年中,清华经管EMBA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同频共振,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建设者。近年来,EMBA教育中心赋能实体经济:干实事,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求实效,持续加大前沿科技行业的招生力度。在深层次的科技变革下,课程体系不断迭代创新,清华经管未来科技课程框架颠覆性升级为“政经智慧”和“未来赛道”。发布“10+1无限X联盟”计划:与清华大学十余个院系建立合作,通过“双导师制”、全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方式,开创性地打造清华大生态,打通产学研链条,助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未来,希望大家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一起开创欣欣向荣的美好明天。
薛健发言
贾莉以“砥砺深耕,履践致远”为主题介绍校友发展情况。2021年,清华经管EMBA校友人数达到8194人,共有57家校友会和协会,开展了丰富的高质量校友活动。疫情前各地校友会平均每年开展500余场活动,包括党建活动以及众多公益活动,其中清华经管EMBA18-C班在2020年荣获“清华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以及“清华大学先进党支部”称号。通过全国校友会结伴计划,创造性地持续打造了校友发展网络。
贾莉发言
随后,贾莉介绍了2022年全新推出的清华经管EMBA校友发展课程,包括两大主题、五大模块、八次课程,深度学习数智转型与科创、数字经济与金融两大主题,覆盖政经大势、产业转型、科技创业、数字管理、数字金融精要、数字金融进阶、数字前沿经济、未来科技等重点领域,课程只面向清华经管EMBA校友开放,力求为校友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同道共学,共许成长。除此之外,清华经管EMBA将推出“20年,20+”对话优秀校友系列访谈。
最后,白重恩,薛健,贾莉,EMBA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谦、庄丽,刘巍,以及2002级北京校友会会长江榕、2019级北京校友会会长赵兴朋上台,共同启动“清华经管EMBA成立二十周年系列活动”。
启动仪式
“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20年间,清华经管EMBA不断创新、成果显著;今天,芳华待灼,正值青春。20年,既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未来,清华经管EMBA将继续推动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推进全球视野下的开放创新,赋能实体经济,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于变局中求开拓。乘势而上,勇开新局,步履坚定,共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