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师指点 >

MBA关注:为什么有些BAT背景的人不适合创业?

2016-06-14 13:17 | 太奇MBA网

管理类硕士官方备考群,考生互动,择校评估,真题讨论 点击加入备考群>>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当下比较火热的潮流,尤其是现在多数90后,但是也有一些人大公司的人并不适合创业,我们先来看看大公司和创业公司的人才特点。

  大公司人才特点:

  1、分工细,比如产品,会分为B端和C端,C端又会分为用户研究、行为分析、竞品分析、用户体验、场景化设置、功能设置、项目协调、子模块分解等。级别不够的话,通常没有产品整体逻辑框架;

  2、具备点和线的经验,缺乏面的积累。在某一细分领域很精很专,但全过程、全领域的经验欠缺。大公司通常产品已经成熟,大的方向试错已经完成,你只需要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即可,不会有机会去思考产品原发性的问题;

  3、通常没有经历过公司和产品的整体生命周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像一个人会开车和修车,

  4、大公司流程严谨,制度严格,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作业环境,在当中的人员多具有螺丝钉的属性。到了创业公司的开放水域,没有规则,没有先例,多数需要重新适应;

  5、起点高,平台大,所以眼界也高。经常把公司的成功和光环当做自己必然的资本,所以眼高手低的情况比较常见;

  6、习惯大手笔,高投入,顶级配置,在资源和人手短缺的情况下不知道如何从零到一;

  7、管理型和协调型人才偏多,缺乏扛枪上一线的勇气和魄力;

  8、稳定感较强,对于风险和变化认知不充分;

  创业公司人才特点:

  1、一专多能,往往如果是产品,那就从用户分析、产品结构设计到原型,再到UE、UI一把抓,没准还要懂点技术;如果是技术,那就前端、后端、运维、网络,甚至网线、机房也得自己搭;

  2、条件永远没有齐备的时候,要善于在各种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把事情搞定;

  3、钱是短板,通常对于运营、推广、BD等领域的投入不会太大手笔,需要候选人不断刷脸来解决部分问题;

  4、产品方向没有定型,技术积累不够深厚,各种体系需要逐渐搭建,市场的变化,投资人的取向等等,都会对公司产生阶段性的影响,需要候选人有不断试错的勇气和方法,迅速找到打开局面的爆点;

  5、要求的成长速度极快,如果你真能干,半年之内跃升两级是常事;

  6、肯玩命,加班是常态,Owner心态很重要;

  我们常说,天使投资投的主要是人。所以看创始团队的背景成为判断要不要投资一个项目的依据之一。

  确实,早期项目,尤其是天使投资前,没有什么数据可看,创业项目方向也可能会调整,诸多变量中,唯一变化较少的是人的因素。只要人的素质可以,适合创业,纵然以后出现方向调整,连续创业,都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们会看创业者的背景,是否有经验,是否有人格魅力,是否有格局观等。某种程度上,一些来自大公司,或者有着豪华背景的人出来创业会格外受青睐。

  过去一段时间,一度流行一个说法,腾讯产品、百度技术和阿里运营的创业团队组合更容易拿到融资。也有很多BAT公司的人主动或者被忽悠出来创业。

  但是,在和很多项目的创始人聊了之后,我们发现,有些即使有着类似BAT豪华背景的人并不适合创业。

  这要从他们从平台剥离后暴露出来的短板讲起。

  1、“锦上添花”型。没有经历过从0到1。

  和这些项目的创始人聊,问及过去的经验,通常会说,我之前负责一个亿级用户的项目,通过哪个改进让用户数和用户粘性有了XX的增长。但如果问及到底是怎么增长的,之前的用户如何获得的,他语焉不详。

  这样的产品负责人,属于“锦上添花”型。大公司的分工比较细,在他开始负责这个产品之前,产品已经完成基本的试错,基础用户的积累,他的功劳是在正确的路上修修补补,锦上添花。

  所以,这样的创业者,没有完整经历产品成长周期,只了解后端,但不知道从0到1。只知“点”和“线”,对“面”缺少了解。只知产品的增长路径,缺少对产品整体逻辑的理解。可以锦上添花,但雪中送炭的事情做不了。

  2、“埋头执行”型。很少做过单独核心决策。

  除开产品生命周期这个维度,从个人的决策能力上而言,又有一种“埋头执行”型负责人。

  大部分在大公司的人的工作,都是在公司的大战略下进行细化和执行。即使是高管级别,真正做的核心决策非常少。这点和创业公司有很大差异。

  我们常说,创业中,很多CEO是很孤独的。孤独大部分来自于需要一个人来做决定。无论是公司要转型,决定拿一笔投资,甚至开掉一个员工,都需要个人来做决策。在一些特别时刻,甚至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坚持做一件事情,一意孤行地做了一个决定。或走向成功,或陷入失败。所有这些,都是需要一个创业者有“杀手”气质。所以,只会做执行,决策经验少,也很难顺利创业。

  3、“打酱油”型。见过,没真正干过。

  相比较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这种背景的人稍逊一些,在大公司没有成长到非常核心位置。属于曾经参与了很多项目,但多数都是“参与”,缺乏主导经验,从来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或者说,做了很多项目,但没有项目特别出彩。

  这样的人看起来的背景很豪华,但真正做事确实眼高手低。容易出现的情况是,见过很多产品的成长,但是真正让其主导一个项目或者领域,很难Lead起来。说起来头头是道,但一旦需要死磕一件事情,缺乏扛枪上前线的能力。

  4、盲目自信型。低估创业的风险和难度。

  这种主要发生在跟风创业型的创始人身上。

  身在互联网,无论你是否创业,身边总有一些创业成功的故事,而且越来越多的是你的同事,朋友,会发觉很多人的能力还不如你也能取得成功。这个时候很容易产生创业的冲动,或者其他朋友一鼓动,脑门一热就辞职创业了。

  人多半是“看见人前显贵,看不到背后受罪”。由于在创业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为创业比较容易,但是一旦创业事事变难。以为自己人脉强,资源广,一旦创业之后,那些以前分分钟就能联络上的资源,突然间都不灵光了。

  创业过程中,用户增长、产品完善、招聘等等一系列事情压得创业者喘不过气来。心理落差开始增大,很容易放弃。

  当然,不适合创业的大公司背景的人的特质绝不限于以上四种。有所谓的BAT背景是否适合创业,还是并不适合创业,这并不是一个粗暴地二元对立的关系。个体差异,需要单个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符合以下几种情况(最好兼具)的朋友,倒不妨一试:

  1、欲壑难填型

  如果你真的深刻领悟了某个族群或社会层面未满足的需求,而当前所有解决这种需求的体验又相当之差。

  换言之,解决这种需求本身就是个公开、公知的难题,而大多数人,对此没什么办法时,你可以一试。所以,盲点其实是不存在的,但痛点和顽疾,却是你可能成功的唯一切入点,去满足那些难满足的需求,填平欲壑,就能成功。

  2、产品牛逼型

  如果你的确是产品牛人,又确实发现了一个可搞定的巨大需求,那么你也可以一试。

  能符合这一条要求的人的确很少,具体说,前提条件是:你不但做过产品,而且已经基本构思好能符合创业需求的下一个产品,在很多团队拿着一个外包开发并充满Bug 的Beta 版到处忽悠投资时,成熟的产品(或者思路)其实是最难得的。

  3、兄弟成群型

  这类人其实是最少的,有的人可能就是天生的团队领袖,比如说雷军,走到哪都会有真诚的拥趸和小弟;又比如,当你还没离开一个企业,你已经是一群人的精神领袖,这样的人,当然可以出来创业。

  无论创始团队的背景如何,是豪华背景还是草根出身,大家都有创业成功的可能。但是,创业是少数人的事情,不是大多数人只要参与就可以成功的。即使是一个人适合创业,也不是说在任何时候创业都可以成功。创业需要创始人具备各种能力,更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创业需要努力,同样也需要机遇和运气。

  眼下,正在延续的资本寒冬犹如创业淘汰赛。那些盲目投身创业大潮,不具备相关素质和能力的人们会知难而退,务实低调、能够在各种资源匮乏依然能补足短板继续向前的创业者或将脱颖而出。

  相关链接:

  MBA2017入学考试辅导招生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