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就业新闻 >

MBA创业管理释读:真正的企业家不会被机会所俘

2014-04-29 14:20 | 太奇MBA网

管理类硕士官方备考群,考生互动,择校评估,真题讨论 点击加入备考群>>

  谁是中国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企业家?与其问这个问题,不如先问中国目前有多少企业家。这似乎显得可笑,但却是个切实的问题。

  并不是拥有一家企业,就是企业家。通常我们认为企业家是这样一种人,他们通过发现或觉察机会来实现某个目的、去获得利润。这没错,确实是企业家的显著特征,也很重要,但是却不可高估。

  发现机会并获取利润能力是定义企业家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还存在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就是驾驭机会的能力,或者说是在发现机会之后,能够充分将这一机会转化为利润,并基于此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的经营管理能力。

  前一能力的效果短期可见,后者时间者长得多,而且事实上,后者要比前者难得多。具备前一能力企业主称作创业家更合适,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如果仅仅把企业家才能定义为发现机会,那无疑是企业家的一种堕落。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闸门之后,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机会,抓住一个机会,就可能一夜暴富。在这样的情境下,发现机会的能力就更重要,人们也显然有动力成为创业家的。

  笔者了解到,有这样一家企业,成立于四年前,有近八十人的规模。其创始人就是典型的创业家。现在发展的业务已经有五个大的板块,领导者的愿景宏大,还在不断的发起新的创想,这五项业务的资源、精力等投入可想而知。领导者有一个有趣的比喻,说做事就像烧煤,一定要“烧透”,但是反观他自己的业务,却远远没有“烧透”,事实上,这家企业只要把其中一项业务“烧透”,就已经不影响他成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了。

  再拿我们熟悉的CEO张瑞敏来说。这样一个中国企业界的教父级人物,也喜欢做创业家,看看海尔的产业布局,包括家电、软件、房地产、生物、生物医疗设备、家具、金融、物流、IT等,真是恨不得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不知道海尔的这些产业“烧透”了多少,又能持续多久。至少遗憾的是,虽然张瑞敏、杨绵绵都已是六七十岁,但是还未解决好接班人问题。当然,这里并不否定张瑞敏在管理上做的努力和探索。

  张瑞敏都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做企业的人。像史玉柱、雅戈尔李如成等等,不胜枚举。时下,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政策上的支持度、房地产的吸引力、投资的热潮等原因,有些做企业的人不要说做企业家,创业家都不想做了,干脆卖掉企业,搞起投资来。中国就不仅仅是企业家越来越少,创业家都在变少。

  所以说,中国做企业的人,是到了从发现机会的创业家转向驾驭机会的企业家的时候了。否则无论你拥有多么好的机会,都会慢慢凋敝。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帕卡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家卓越的公司之所以会消亡,往往因为机遇太多撑死的,而非机遇不够饿死的。

  吉姆·柯林斯在其《再造卓越》一书中将之称为“帕卡德定律”,这一定律一样适用于中国那些还远不够卓越的企业。我们所谓的企业家需要提升驾驭机会的能力。一方面是不能迷失于机会之中,不能成为机会的奴隶。这需要企业家的自知能力,要知道自己的愿景是什么、使命是什么、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要知道自己最善于做的是什么,最有优热情去做的是什么。

  只有自知,才能建立起对机会的免疫力,才不会跟着机会到处跑。认清自己后,果敢地做出决断,要么选择职业经理人或卖掉企业,干净利落地转型做个投资家,要么就心无旁骛的升级为企业家,就是不要永远停留在创业家的阶段,否则你极大的创业能量早晚会冲垮你的企业。

  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自知且能保持自我一致性的人。他有一句名言,“这辈子没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绝伦。生活就是一件让人倾尽全力,充满智慧的作品,一切都不能任意所为。”苹果公司自创立以来,焦点一直都没有改变,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仍然采用着30年前的商业模式。乔布斯个人也一直坚持着对完美的要求、对不凡设计的追求、对营销的直觉以及对易使用性和兼容性的考究。

  “我认为长期以来苹果公司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其DNA并没有改变。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苹果公司一直坚守的阵地正是将电脑技术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融合。因此不是我们要过河到达对岸,而是河对岸朝我们走来。”乔布斯的自知与一致性不比他创造的令人疯狂的产品更值得模仿吗?

  另一方面是建立现有机会的支撑体系,追求现有机会的利润最大化。起点是实现战略模式化。这就要求创业家们能够搁置眼前的机会,以肯定式发现的姿态,以尊重企业史的姿态,去发现企业与市场碰撞中形成的最优价值的机会,并将其模式化,变成一系列可控制的程序和步骤。继而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结构与流程的优化,人才的培育与运用。

  这里讲一个故事。1981年,一场龙卷风突袭了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罗斯维尔市,把当地的音乐之声CD店的橱窗都给刮碎了。在店里的顾客都蜷缩一团,以躲避狂风中夹杂的玻璃和木片。幸运的是,这场龙卷风给这家店铺造成的损失不算太大,给店铺老板理查德·舒尔茨留下了很多箱音乐光盘和电视机,但是店铺的橱窗已经毁损了。

  不得已,理查德·舒尔茨打算在停车站进行一次“龙卷风大甩卖”。他把自己所有的营销费用都用在这次当地活动的广告造势上了,这次活动的宣传效果很好,最后因为光临停车场的顾客太多,造成了小城两英里外的交通堵塞。

  理查德·舒尔茨意识到他偶然发现了一个很棒的模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广告造势,把很多大牌产品不放在精致货架上售卖(这比在停车场大卖场上买东西已经进步了一截),向消费者提供低价。

  理查德·舒尔茨有了这一发现之后,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了创立一家电器超市。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百思买。从1982年到1988年之间,百思买在美国中西部一共开设了40家电器超市,这段时间百思买称为第一阶段理念店。随后的发展中,理念店不断升级,有了第二、三、四理念店,但是都是在最初形成的基石上:顾客喜欢在良好的购物环境中用低价、惬意地买到各种名牌电器

  一个小小的机会,理查德·舒尔茨却能把它变成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难道这不值得我们中国的创业家们反思吗?

  是在机会中迷失,还是在诱惑中实现自我定向、实现企业定向?是要做一个被机会俘虏的创业家,还是要做一个驾驭机会的企业家?权力在自己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