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就业新闻 >

2023考研:「乌卡时代」下“入职10年,一朝被优化”

2022-06-09 14:49 | 太奇MBA网

管理类硕士官方备考群,考生互动,择校评估,真题讨论 点击加入备考群>>

香港大学MBA最近预告了一场分享活动,主题是:「乌卡时代」下,如何应对职业的瓶颈和焦虑?

 

所谓“乌卡(VUCA)”,是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的总称。
 

而「乌卡时代」,让我想起知乎上一个热议多年的话题:

 

给你100万,你是付首付,还是读MBA?

 

相比于前两年,最近倾向拿钱读MBA的答案,明显有所增加。

 

一句高赞评论如是说:

 

付了首付,带给我的是30年的欠债;投资自己,换来的是永远增值的自己。

 

确实,疫情持续反复,市场不断迭代,面对越加扑朔的行业前景,无数职场人常常自我追问:

 

我会不会被“优化”?我是不是还不够努力?我还有晋升的空间吗?

 

但凡其中一个困惑得不到笃定的答案,就足以让人陷入辗转反侧的焦虑。

 

在这种焦虑驱遣下,去年国内MBA报考人数突破了23万。

 

通过读MBA来缓释职场焦虑,成为越来越多当代打工人的共识。

 

但正如作家吴军所说:“选择本身不能解决问题。”

 

 

一个职场人真正应该看重的,不是读MBA这件事本身,而是通过MBA能带给自己怎样的改变。
 

比风险更让人焦虑的,

是盲目的选择

 

职场交流平台脉脉上,有网友分享自己MBA毕业后的求职经历:

 

待遇一般的工作,他不愿意去。他认为自己即使没读MBA,也能拿到同等Offer。

 

待遇优越的工作,竞争激烈。许多竞聘者也读过MBA,他那一纸文凭也不是优势。

 

更要命的是,当面试官问起读MBA的经历,他发现自己无法从中提炼出和应聘岗位相关的能力点。

 

网友感慨:“当时读MBA并没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简历渡了一层金,自己也算是高档次人才了,未曾想过到最后可能一场空。”

 

一句话,道出无数职场人的感同身受。

 

渴望通过学习改变现状,到头来只是在营造自我突破的假象,而相比风险更让人焦虑的,是盲目的选择和不计成本的投入。

 

MBA提供的是途径,而非结果,结果如何,需要自己回答。

 

 

当一个人清楚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他才能藉由MBA成就更高阶的职场人生。
 

此前刷到一位专业工程师WinsonChung的视频:

 

Winson在多伦多获得土木工程师资历后,入职香港机场管理局。

 

工作10年后,Winson成为港大MBA的2022级学生。

 

短短几个月,他跳出专注技术的圈子,掌握了对各类项目进行财务规划的能力。

 

疫情期间,香港各大机场的客流量骤减。

 

Winson从MBA课程中得到启发,将眼下风险视为机遇。他指出,此前机场繁忙,无法进行大型工程维护,而疫情则提供了这个机会。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管理局的重视,也为他的职业生涯打开新局面。

 

从一位技术工程师,到一位具备战略眼光的管理者,Winson的快速转变背后,不是因为一个MBA的头衔。

 

报读MBA之前,Winson就有清晰的规划与选择:打破以技术为唯一导向的发展路径,培养高级管理职位的能力。

 

而港大MBA作为香港最负盛名的MBA,凭借在经管领域深耕的教研力量,完美契合了Winson职业转型的需求。

 

查理·芒格曾说:“相比问我‘你为何成功’,我更希望年轻人问我‘你有哪些品质’?”

 

世上所有MBA,都不会直接成为你职场的救命稻草。

 

但是成功的MBA课程,是对行业格局的全面塑造,是对认知圈层的突破、价值趋向的引导。

 

而这,远比一纸文凭,更能缓解你的焦虑。

 

 

MBA最大的收获,

是面对未知时不再恐惧

 

看过一位港大校友的分享:

 

工作11年,为了在晋升道路上寻求突破,他选择报读香港大学在职MBA。

 

他认为自己工作经验丰富,相比其他学生有更大优势。

 

然而,在一场案例研讨课上。他发现即使自己内心有许多想法,却无法形成完备的观点,更不用说以管理者的角色进行决策。

 

我想,这也是许多职场人面临的问题:看似经验丰富,其实只是把一种工作模式不断重复,一旦遇到新的情况,哪怕似曾相识,也很难归纳出合理的决策。

 

而解决这种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大量颠覆日常工作模式的项目案例,重塑自己的认知模型,丰富自己的思维框架。

 

这也是为什么,全球顶级的MBA院校,都会将案例研究作为课程最核心的部分。

 

香港大学MBA早在20多年前,便创建了亚洲最领先的港大亚洲案例研究中心(ACRC)。

 

依托庞大且实时更新的案例库,港大MBA相比其他的MBA课程,更能够完美兼顾区域化商业思维的培养、国际化视野的拓展,以及具体方案的落地。

 

只有建立在课程落地的基础上,对于学生职场“软技能”的培养,比如商业沟通、演讲技巧、批判性思维、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才不会沦为纸上谈兵。

 

凭借这种将产学研高效结合的培养理念,港大MBA一直备受行业青睐。

 

在不久前《Poets&Quants》公布的2021年综合国际MBA排名中,港大MBA排名第14;在《Economist经济学人》上连续9年成为亚洲第一MBA课程。

 

顶尖的学术教学,深入的国际认知,成就了港大MBA几十年如一日的品牌力,也使其成为越来越多行业精英的选择。

 

听过一句话,很是赞同:“读MBA最大的收获,是面对未知时不再恐惧。”

 

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随时都会有新的未知涌现。

 

而港大MBA做的,是让职场人基于经验与能力的积累,将未知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在不断迭代的世界面前,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


 

打算报读MBA之前,

先回答自己这个问题

 

豆瓣上有过一个调查:35岁+职场人,读MBA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难以平衡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成为排名最高的答案。

 

人过中年,向上突破的心蠢蠢欲动,却又在事业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寸步难行。

 

职场内卷成为常态,家庭花销不断增长,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之外,确保持续稳定的学习精力?

 

这是每个有意向报读MBA的职场人,必须先回答自己的问题。

 

不过,香港大学的在职MBA大湾区课程,无疑是对这个问题的完美解答:

 

作为香港大学今年首度推出的MBA项目新序列,港大MBA大湾区课程极大考虑了在职人士的时间成本。

 

例如,传统在职MBA的课程安排,一般为每周上一次课。

 

而港大MBA大湾区课程则通过延长单次上课时间,将授课频率降低为每两周一次。

 

如此一来,即使不住在大湾区,也能更从容地协调学习日程。

 

此外,不同于港大在职MBA只在香港授课,港大MBA大湾区课程首创香港与深圳的两地授课模式。

 

凭借灵活的授课模式,每位职场人都能轻松兼顾事业与家庭,从而将更多精力倾注MBA的课程学习,建立职业发展的领先优势。

 

更让人惊喜的,是港大MBA大湾区课程在尽力贴合当代职场人工作节奏的同时,没有以牺牲课程质量或时长为代价。

返回顶部